杏林骨科
病因病理治疗中心
病因病理 症状表现 诊断治疗 预防保健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病因
  强直性脊柱炎基本病理变化为外感风寒湿为因,湿热瘀阻兼肾督虚损为果。而活动期以湿热瘀阻兼肾督虚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这种疾病来讲,曾有过描述和记载。例如《素问•痹论》云:“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又云:“骨痹者,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这与强直性脊柱炎出现的脊柱强直、行动不便、驼背畸形等临床表现颇为相似。《灵枢•经脉》说:“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劂。”其中“髀”相当于髋关节,“病冲头痛”、“项如拔”、“脊痛”、“腰似折”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典型表现,而“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则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外周关节的症状。总体上看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痹证范畴内的骨痹、肾痹、历节风、竹节风等。本病病因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先天不足,肾精亏虚: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足,骨失所养,外邪乘虚而入;或房劳过度,肾精不足,水亏于下,火炎于上,阴火消烁,真阴愈耗;或病久阴血暗耗,阴虚血少,成为发病的内在基础。强直性脊柱炎为何以少年发病,青年时期病情发展,现代医学已证实了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与遗传有密切关系。

  肝肾亏虚,肾精不充:肾主骨生髓,脊柱为一身之骨主,骨的生长发育又全赖骨髓的滋养,而骨髓中精气充足骨髓充盈,刚骨髓发育正常,坚固有力:肾中精气不足,骨髓空虚,则骨质疏松,酸软无力。督脉“循背而行于身后,为阳脉之总督,督之为病,脊强反劂”。青少年本为肾精不足,髓不得充,骨失所养,肾虚及肝,筋失濡润,导致骨质脆弱、筋脉不柔,皮肉不坚,成为外邪侵入的病理基础。

  外感寒湿,郁而化热:由于居住潮湿、涉水冒雨、冷热交错等原因,导致阳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侵入,注入经络,流于关节,使气血郁闭而发病。然风寒湿邪侵体,正气尚弱,且湿性粘滞缠绵,诸邪不能及时外散,寒湿留连不去,郁闭气日久,可导致“寒盛则生热”、“重寒则热”而化为热毒,“若邪郁病久,风变为火,湿变为痰”可郁而化热火,变生热毒,阻滞血脉,流注关节发为热痹。此即《类证治裁》所云:“初因风寒湿郁闭阴分,久则化热攻痛。”

  湿热伤阴,阴虚内热:强直性脊柱炎其活动期的基本病理变化为湿热瘀阻兼肾督虚损。湿之形成责之于湿从外袭或脾虚生湿,内外相合,湿流骨节。与风寒热诸邪相合,从阳化热或郁而化热,湿热内生,蕴结为毒,攻注关节,热与血互结,或邪热灼伤血脉,或热伤阴津,血脉干涩,均可导致血瘀。如《张氏医通》言:“两腰偻废乃热邪深入血脉久闭之故。

  阴虚血热,湿热瘀阻:湿热瘀相互蕴结,相互影响,湿、热阻于经脉,影响气血运行,刚瘀血内生或加重,反之,瘀血又进一步阻遏气机,使气机不畅气不化津反成湿,或气机不畅,郁而化热,湿热交炽,终至湿热瘀痹阻经络,流注骨节,着于肾督。“督脉者,起于胞中,贯脊属肾”。《素问•骨空论》言:“督脉为病,脊强反折。”青少年本为肾精不足,髓不得充,骨失所养,肾虚及肝,筋失濡润,导致骨质脆弱,筋脉不柔,可致湿热毒之邪气着于筋骨,侵蚀破坏骨髓筋脉,甚则湿热郁久成毒,攻噬筋骨,出现骨节之不坚、无力、沉重、强直、身体屈曲,甚至则龟背,畸形等晚期临床表现。
上一篇:没有了
在线门诊

版权所有:济南杏林中医医院
电话
地图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