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杏林中医院骨科专家孙海岗主任指出,穴位注射在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孙主任介绍说,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所谓“水针”,是相对于原来针灸所采用的“金针”而言。这种疗法始创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在蓬勃的搞中医现代化。于是很多医生在临床中尝试用注射器代替原来的金针,很快,这种方法拓展到穴位封闭,等很多治疗领域。并取得了巨大发展。
由于使用了现代提纯的药物,这种疗法又不同于传统的针灸。因为,药物进入经络,其治疗规律和传统的针灸治疗规律不尽相同。
但两种疗法都是以传统经络理论为基础进行的。现代医学还不能解释经络理论。用传统的经络理论也不能完全解释和指导现代的“穴位注射疗法”
作用
(1) 止痛作用
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脊髓和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的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的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的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 防御作用
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理有关。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 调整作用
穴位注射对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如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 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效应
1. 放大作用:
很多实验表明,穴位对药物有放大作用。即相同剂量的药物在穴位注射产生的药效,要强于皮下或肌肉注射甚至静脉注射;或者达到同样药效时,穴位注射的剂量要小。
2. 三重作用:
(1)即时效应,在进针数分钟及数小时内产生。多为针刺和药物注入对局部刺激而引起;(2)慢效应,可在治疗数小时至1 d内出现,与药物在穴区进行生物化学作用有关;(3)后作用,是在前两个治疗效应基础上调动和恢复患者自身的调节功能而实现。这种初期为机械刺激效应,通过经穴的传导得到即刻效应,中期为药物化学效应及后期的后作用效应,则使经穴与药物的综合作用得到发挥。这就必然使穴注后疗效的有效期得到延长,使疾病在这个较长的治疗过程中得到更彻底的治疗。穴位注射时药效的发生与持续,有经穴功能的参与和协调。在这个过程中,经穴和药物的亲和性、归经性、直达性、趋病性、速效性及延长性等特殊功能,促成了穴注的高效和速效,在穴位注射治疗机理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3. 双向作用:研究者发现,不同经穴对不同药物反应性不同,经穴有辨别性的接受化学性刺激的性质或者说穴位组织对注射药物有一定的辨识作用,这正是药物的归经理论表现所在。在穴位注入有相对特异性的药物,这种药物的性味与此经穴具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即归于此经,就能显著地加强穴注药物的效应;相反,如果注射进入的药物被识别不利时,穴组织能够减弱或者纠正这种不良效应。穴位注射当以经络为载体,把药物运送到相应区域或部位,从而发挥药物和经穴的双向作用,使药效得到加强,并且更迅速、持久。显药效的发生与发展有经络功能的参与和协同,有一定的循经性,遵循经穴——脏腑相关原理。
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腰腿痛、股骨头坏死、肩背痛、关节痛及软组织损伤、挫伤。如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腰肌劳损、纤维组织炎、良性关节炎。还有支气管炎、高血压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胆绞痛,神经衰弱和脑震荡后遗症等。
股骨头坏死的最佳治疗方法——三通骨病疗法
三通骨病疗法,是集宫廷御方和传统中医之精华而形成的一套以内服外治、手法复位为特色的综合疗法。三通,即骨通、髓通、筋脉通。骨通是根本,髓通是关键,筋脉通是保障。三通骨病疗法是山东神州骨病研究院的临床核心技术,曾多次荣获医学殊荣。适用于如颈椎病、腰椎病、坐骨神经痛、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各类骨关节系统疾病。在短时间可内达到“髓充盈、骨复位、筋还槽、消除疼痛、一通百通”的理想治疗效果!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颈腰椎间盘突出等风湿骨病。